在引论部分,刘奥宇将本章分为两个部分进行解读。他首先解释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异同点并以此引出社会学探究的核心问题。其次,对于社会学与常识,他在对比分析自然科学与常识的关系,同时解释了默涵知识的概念并引出社会学之思把我们带入一种关系性的理解,并引用原文论述对本章节内容进行总结。
社会学之思就是一场挑战,其过程能使我们对于差异和多元更加敏感、更加宽容。它能使我们感觉锐利,眼光灵活,看到超出我们直接经验的相关视域,以便我们能够做出探索与说明。
第二章《维系我们的生活》由岳晓林和扈子航共同解读。在对第一节《互动、理解与社会距离》的探讨时,岳晓林首先以思考题引入,通过图示对前言加以阐释,以此分析个人、群体与社会观念之间的关系,并运用阶级斗争史观对“内群体与外群体”加以解析。其次,岳晓林以校徽为例,对符号互动论予以解读。在论述“社会关系的时空新发展”时,他通过智能手机的屏幕尺寸与互联网的发展,总结出社会关系的时空新发展的具体表现,并通过表现与原因对“恐外症与权威主义人格”进行解读。
扈子航在分享第二节《边界与外来者》时将内容划分为六个部分,在简要介绍“群体以及外来者”相关概念后,通过列举“日本门阀政治”等大量历史史实进行辅证解读。在第三节《城市的隔离与运动》中,扈子航首先解释城市中的隔离与运动的形成原因,随后举出相关案例指出这种行为的目的是“减少城市中群体的暧昧和含混,从而保持自己群体的同质性”,并对“有礼貌的不关注”和“匿名性”进行解释。
最后,由岳晓林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岳晓林通过“先进的社会意识会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来指出社会学之“思”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改造社会,并对未来美好社会提出希望。
在解读第三章《社会纽带》时,丁伊迅分别介绍作者提及的社会纽带的两种类型——共同体与组织。共同体的内部成员往往对某件事持有共识,并为这个共识赋予意义,例如民族、政党与宗教团体。组织则有着明文规章来管理成员的行为,成员们都期待在有投入的地方能得到特定的回报,不同于共同体,组织对成员的影响往往会止步在私人领域之外,成员们有着不同的角色与分工。而在现实中两者往往混合着出现,组织成员之间也会在分工中产生共同体情感。
最后,所有与会同学合影留念,本次读书会顺利结束。
(文稿:许二牛、刘奥宇、丁伊讯、扈子航,岳晓林 编辑:岳晓林 图片:刘奥宇,丁伊讯 审稿: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