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近 年来,我国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人口中大学毕业生已成为主体。“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躬逢新时代,大学生需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蹿厉奋发、勇毅前行,牢固树立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坚定理想信念、积累锻炼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在毕业后成为新时代的复兴栋梁和强国先锋然而,以供需视角来看,当前一方面友左着新时代对大学生理相信念知识能力、责任担当等方面的素质需要与大学生群体素质供给尚无法充分满足要求的供需匹配问题,另一方面也存在大学生自身发展需求与社会资源供给尚无法充分满足翻求的供需匹配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大学生与社会间的双向供需匹配,并非以“就业”来一次性表征,而是从大学生走向社会开始不断动态发展的持续过程。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关键是要具备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持续与社会良性互动,在满足国家社会需求的同时满足自身发展需求的职业发展力”。而大学生在毕业期间完成第一次与社会供需匹配所需的“就业力现,只是职业发展力的一个阶段性体一、职业发展力的内涵安想系统性培育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力首先需要明晰职业发展力的内涵。根据人职匹配理论,[1]青年想要实现更好的职业和人生发展,需要经过三个步骤。首先,青年应当对自己的能力、兴趣、态度等自我特征有更客观和准确的了解。其次,青年应当对社会中已经有的工作机会、工作岗位的信息有更全面的把握。最后,青年应当结合前述两方面,实现自身能力、兴趣与社会工作机会和要求的最佳匹配。而根据生涯建构理论[2]青年与社会的匹配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建构和适应的过程。青年的职业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地对自我的认知和行为进行调整优化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青年在以相对科学客观的方式建构关于自我的知识之后,根据环境对个人的需求,对自我素质体系中能够适应环境需求的部分进行保持,对不适应环境需求的部分进行塑造或调整,从而实现青年顺应时代的持续发展。简而言之,职业发展的过程就是适应职业环境的过程,大学生职业发展力就是可以让大学生在就业和职业发展过程中可以更好地适应环境的综合素质对于职业发展力的成分,一个探讨思路是对其进行核心素质的分析。例如,回答职业发展中“为什么”的问题,在建构职业发展目标时起到重要导向作用的一个核心素质是使命感。使命感是个人在职业和人生发展中对特定职业方向或目标的意义感与价值感体验,是职业发展的“罗盘”。要想获得使命感,一方面青年自己要不断去探索,另一方面,社会环境的助力也非常重要。社会环境中关于使命目标的信息是重要的参考框架,通过内化这些框架,可以点高青年心中的萤火,让青年更能看清自己未来的路,更好地确定自己的职业成长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中国青年的奋斗目标和前行方向归结到一点,就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是总书记对中国青年职业与人生成长目标的明确期望,也是给中国青年提供的使命框架,帮助青年确立自己的职业成长目标。相应地,回答职业发展中“怎么办”的问题,在探索职业发展路径时起到重要支撑作用的一个核心素质是主动性。主动性指的是个人在与环境交互的过程中主动承担责任去改变、塑造环境而非被动适应环境的倾向性。在职业成长过程中,主动性非常关键是主观、客观职业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而个体拥有主动性的重要前提,是对自身能够客观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自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代青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白信 理论白信 制度白信文化自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勇当开路先锋、争当事业闯将这就要求青年在职业成长的过程中,要继承先辈们勇于承担责任、主动改变环境的革命精神,勇于承担时代责任,做时代的先行者而非跟从者,做开路先锋、事业闯将对包括使命感和主动性在内的职业发展力核心素质加以总结可知,对大学生来说提升职业发展力,做好自身与社会持续动态的双向匹配,关键是要构建对自己、对社会、对职业人生的全面客观的认识,形成正确坚定的职业价值观,掌握专业与就业能力,并积累相应的社会资源。[3]首先,是大学生知道自己为什么工作,这是职业发展力的基础。做到这一点,就会对职业世界有着清晰客观的认识,从而能够树立对职业未来的理想信念,形成自信、乐观的心态,并能心理资本。其次是大学生知道怎样找到并做好工作,这是职业发展力的主体。做到这点,就能够形成比较高水平的专业素质,并在职业搜索、职业决策以及后续的职业发展上掌握比较科学成熟的方法和工具,也可称之为人力资本。最后是大学生知道什么社会资源可以帮助就业与职业发展,这是职业发展力的支撑,也称之为社会资本。与其他任何领域的知识一样,关于就业与职业发展的知识也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所谓显性知识,就是可以以文字、声音、视频等方式呈现的知识。而所谓隐性知识,是存在人们头脑中的很难具象化、符号化,必须通过沟通和分享才能获得的知识。因此,社会资本就是在职业发展方面的强有力的社会关系支撑,这些社会关系不仅可以提供显性的就业信息,更能提供关于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隐性知识。职业发展力的三个方面都可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与职业成功。根据中国人力资源职业发展追踪调查数据,[4]学业成绩和实习时间这两个大学生人力资本的代表性指标对其就业都有显著影响。其中,大学生的学业成绩越好,面试机会越多、接收函数量越多签约收入越高、就业满意度越高。同时,在校实习时间越长,接收函数量越多,签约收入越高。以上都体现出人力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影响。社会资本方面,从显性知识的角度,数据显示,近30%的大学生就业信息的获得渠道是在校园招聘会和用人单位网站之外,通过在校、实习期间的社会关系获得的。除了显性知识外,社会关系还可以提供隐性知识和经验,整体上也能带来更多的面试机会和更高的就业满意度。心理资本方面,大学生的心理资本越高,其职业果决性和职业未来信心越高,职业成长越快,综合就业力水平越高。可以看出,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和职业成功的结果影响更直接,心理资本则是持续作用于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的全过程二、职业发展力培育体系的重要性从上述关于职业发展力的探讨可以看出,青年的职业发展,是青年个人特征、个人行为与环境条件三个元素在充分赋能的前提下彼此能动地互相作用的过程。[5]在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过程中,环境条件与个人条件发挥着同样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在以中国为代表的强调组织与社会主动、能动地承担育人责任的文化中应体现尤甚。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强调,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因此在中国背景下,重点探讨职业发展的环境条件,特别是职业发展力的培育环境对于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培育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力,推动人才培养与就业有机联动、人才供惠持续有效对接匹配,促进大学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和可持续职业发展,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应担之责换言之,发展职业发展力,关键是要构建系统的大学生职业发展力培育体系,让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工作更能够真正遵循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律,更好地实现对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塑造、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及最终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