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7日上午,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口头报告活动于红树林酒店大王棕7号会议室举行。此次报告围绕“文化与自我”、“亲社会行为”、“健康与社会”三大主题展开,各大高校心理学研究者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学术前沿,深入研究领域问题,分享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思想交流碰撞,不断注入学术活力。
在“文化与自我”的议题上,余瑛斯娜、贾可可、龙欣怡几位学者分别从“文化混搭的心理研究”、“Cultural Difference and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of the effect of Subjective Socioeconomic Status on Individuals'Decision Difficulty”、“中庸思维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情绪调节的调节作用”进行了文化相关议题的阐述,其中,来自湖南农业大学应用心理学系的硕士研究生龙欣怡从研究背景、文献综述、研究内容、研究展望四大方面详细探讨了中庸思维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研究数据与结论论述了情绪调节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如何在面对不同情境下做出更理性的选择。而后两位学者则是从自我相关方面进行了阐述与分享。来自陕西师范大学学者庞程育带来是的题为“社会认知的自我-他人差异及其机制”的口头报告,她通过经典研究回顾的形式进行综述阐释,分享了许多有趣的经典研究理论。北京体育大学的陈鋆学者带来的报告议题则是“自我肯定应对死亡威胁的机制探究:ERP的证据”,他采用自我肯定操纵和名义上的点探测任务、控制组等研究方法,通过 ERP研究初步探讨自我肯定发挥危险应对功能的机制。此后,于海涛教授对这一系列报告进行了点评,并给予了建议与肯定。
在“亲社会行为”的议题上,大量研究均是从消费行为学的视角去看待轻社会行为以及如何促进消费者的消费偏好。新疆师范大学的马嘉怿教授汇报的题为“虚拟游戏中建模外观对消费决策的影响——以王者荣耀为例”的报告研究,她将QQ秀作为切入口,以王者荣耀为例,通过相关实验对虚拟游戏当中的建模外观进行了深入分析,充分探讨了游戏建模如何作用于消费决策的过程。此外,中央财经大学的杜晓鹏和张敏两位学者也分别从“全球-本地认同对数字-实体产品偏好的影响:便捷性偏好的中介作用 ”、“腾讯月捐项目的网页优化: 解释水平理论的视角”进行了阐述。随后,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伍俊辉学者进行了关于“Social Class and Prosociality: A Meta-Analytic Review”的主题的元分析,探究了一个很富有争议性的问题,即探究社会阶阶层和亲社会水平之间的关系。通过一个大规模的文献检索、阶层样本的区分、对照以及数据的编码、整合和分析,检验了风险管理视角和资源视角两个竞争性的假设并得出结论分析。随后,陕西师范大学的孙婧祺学者对“所见即所得?——基于DDM模型的亲社会行为研究”进行了深入探讨,基于漂移扩散模型、DDM模型、混合效应模型以及混合实验设计进行数据分析和被试研究,其研究主关注的重点是社会影响如何影响人们的道德决策行为,道德决策过程是如何被社会影响所影响的,为与会者介绍了DDM模型在亲社会行为中的应用。最后,杨紫嫣教授进行了总结和点评,并指出,无论是用主题还是方法,研究的意义都是非常多样化的。
在“健康与社会”的议题上,由罗鸣春教授主持整个讨论过程。其中,海南师范大学的袁玮玮学者对“家庭功能对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生命意义与心理韧性的链式中介效应”这一议题进行阐述,通过拟构建一个链式中介模型探索家庭功能、生命意义、心理韧性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机制,以期为提升大学生生活满意度提供数据支持,此外,她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以及量表分析,并运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法检验,进行深入探究与分析。而杭州师范大学的卢敏学者也就“情节性未来想象对非临床抑郁者情绪加工的影响”这一主题报告进行探讨,通过采用情绪启动范式和未来想象任务进行对照探究实验,进一步阐释未来想象对抑郁倾向者面孔表情加工的影响,并探寻提高抑郁人群表情识别的干预策略。卢敏学者表示,因被试是非临床的大学生群体,且被试数量较少,该发现是否能够推广到临床的抑郁症患者中, 还有待验证。随后,由尹彬教授进行最后总结,大会得到圆满落幕。
此次口头报告活动的开展不仅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展示研究成果、交流学术思想的平台,帮助学者们了解了最新的研究进展和趋势,拓展学术视野,还促进了社会心理学学科的发展,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入进行,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科学依据。
(文字:潘嘉仪 图片:学院 审核: )